天堂裡遇到的五個人
最近看了本小書: Mitch Albom 的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這個故事, 是從遊樂園老管理員Eddie 死前的最後一日開始的. Eddie年輕的時候在大戰中受傷, 一直無法從戰爭的殘影中掙脫出來. 戰爭結束後, 他放棄原本的志願, 留在故鄉海邊的小鎮終老一生. 但是Eddie的命運並不因此而變得平順, 摯愛的妻子中年早逝, 又沒有子女, 他日復一日地在遊樂場裡維修機器, 靜靜等待生命終結的一天.
出人意料的是, 這位孤獨老人走得並不平靜, 在遊樂園的一場意外中, 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失生命.
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局, 而是故事的開始. 即使失去了生命, Eddie並不能因此擺脫心中的陰霾與遺憾, 在死後的世界裡他將遇見五個人, 有些是他的舊識, 有些幾乎已被他遺忘, 有些則從來沒有見過, 這五個人卻全是決定Eddie命運的重要因素. 經由與他們的交談, Eddie將重新走過自己平凡黯淡的一生, 並從其中發現生命的真相與價值.
雖然書名中有 “天堂” 二個字, 這本小書說的並不是某一特定的宗教, 而是因果與生命的流轉輪迴. 在億萬人所組成的世界裡, 沒有孤立的個體. 每個人的命運都和其他人牽連糾葛在一起, 既影響別人, 也被人影響, 全都是 “人類生命共同體” 的一部分.
這關連除了顯而易見的家人朋友外, 也存於不相識的人之間. 比如說, 我們經常在飛機失事的新聞中, 看到僥倖錯過死亡班機的報導, 對於那些沒能擠上飛機的幸運兒而言, 那個早先一步坐上飛機的陌生旅客, 比大部分的朋友還要影響深遠. 當我們每天照常上班上學, 八小時後回到家裡安然享用晚餐的時候, 有人正在死去, 因為戰爭, 因為疾病, 或者只是二條街外的一場車禍, 這些看似遙遠的事件是不是真正與我們無關, 還是正以極其微妙的方式, 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
換句話說: 我無心的一個舉動, 是不是曾在某個人的生命裡造成鉅變? 而在自己的人生裡, 是不是也躲藏著好幾個這樣不知名的人, 冥冥中塑造了現在的我?
聽起來很玄, 然而這個說法是有某些 “科學” 依據的, 著名的 “蝴蝶效應” 裡, 一隻蝴蝶在巴西拍拍翅膀, 足以在德州引起一場颶風. 更進一步, 從量子力學中的貝爾定理(Bell’s Theorem)可以推演出以下的結果:
“曾經在一起, 但現在已經分開的二個粒子(比如說: 電子和正子). 如果科學家觀測其中的一個粒子, 另一個粒子的觀測結果也將受到影響. ”
如果換成擬人的說法, 那就是 “昨天早上和你擦身而過的某人, 今天在遙遠的某地發生了什麼事, 是可能影響到你的.”
許多靈媒想當然耳, 把貝爾定理拿來當作超自然感應的證據. 雖然對大部分的物理學家而言, 第一個陳述和第二個陳述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回到主題. 身為人類, 本來就不具有全知的能力. 就算知道幽微的角落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可能, 我們還是得以非常有限的知識, 為自己的人生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決定. 更不可能一面走路, 一面想著每跨一步可能為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好運或災難.
所以這本書想要推銷的觀念看似偉大深刻, 其實並無助於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們. 只不過有時還是忍不住好奇: 在那樣的天堂裡, 我會遇見哪五個人呢?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於2003年出版 , 在美加熱賣數百萬本, 還被ABC電視台翻拍成影集.
在網路書店的讀者評論中, 喜歡此書的人稱之為勵志或感性. 但是在我的字典裡, 勵志或感性從來都不是吸引人的形容詞. 對於這類的書, 不管是濃得化不開的 “感性”, 還是一廂情願的 “勵志”, 我大多都敬謝不敏.
然而在書店不小心挑到了這本書, 只好耐著性子把它看完. 好在書中的文字直接簡單, 故事也很短, 氣氛的確是營造得相當感性. 在作者建構的天堂裡, Eddie遇見了五個在不同階段影響他的人, 重溫了軍人的袍澤之情, 與愛妻再度見面, 流著眼淚化解了僵硬的父子情結, 甚至還對戰爭中錯殺了無辜的小女孩痛加懺悔 (他對殺日本兵似乎無動於衷)…最後終於平安喜樂地投入神祇永恆的懷抱.
我在通勤的地鐵上, 花了三天把書讀完, 一邊讀, 一邊想著這幾乎像是讀者文摘裡挑出來的文章. 讀到某一段的時候, 眼淚卻令人吃驚地掉了下來.
上一次看書看到掉眼淚, 年代已經久遠到我完全不記得了. 這樣一本莫名其妙, 我不會讀第二遍的書, 卻意外打動了內心深處連自己都弄不清楚的某個部分. 我闔上書, 轉頭看著車窗外面, 地鐵隧道的盡頭隱約有一點微光閃爍, 四周則是一片無法看透的未知與黑暗.
隆隆車聲裡, 紐約地鐵正載著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乘客, 快速地向前奔馳中.
Comments
還以為只有我看到哭
我是在飛機上看 也在飛機上掉眼淚的
其實是個普通的故事
卻可以讓心底某處酸起來
Posted by: 聚水藏風 | September 4, 2007 10:40 AM
ha. 原來傻瓜不只我一個. :-)
Posted by: lotuslee | September 4, 2007 08:44 PM
Hi, Lotus...
My name is Theresa and i have a program at www.chanfong.com called ‘悅讀書房’﹐and 顧名思義 i talk about books and books...
Was doing some research on this book and googled what you write. It is EXACTLY how i felt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5 years ago...
Do you mind if i read out this piece of yours in my program?
Looking forward to a yes...
cheers
芷君
Posted by: 林芷君Theresa | August 17, 2009 09:43 AM
Dear 芷君: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in my writing.
Yes you can read my article in your program as long as you make a reference to my blog. also please send me a note when it goes online.
Happy broadcasting.
lotuslee
Posted by: lotuslee | August 18, 2009 10:16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