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列車 | 主頁 | 菊花 »

拼貼時代

所謂拼貼(Collage), 就是把一些不同來源, 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湊在一起. 最典型的拼貼就是偵探小說裡的兇手, 為了不洩漏自己的筆跡, 從報紙上把印刷字一個一個地剪下來, 再拼成有意義的字句.


像我這樣年紀的人, 對於拼貼並不陌生. 在那個還沒有網路的時代, 許多人把報章雜誌上的文章圖片, 或是心儀明星的相關報導剪下來, 幾年下來貼成厚厚的一本, 同好者視為珍寶, 不知道的人則可能當作廢紙一堆.

剪報的人通常只是蒐集並保存原有的內容, 圖片或文字的同質性很高. 拼貼藝術則更進一步, 把材料先破壞到支離破碎, 再經由重新排列組合產生新的意義: 一隻不知道屬於誰的眼睛或嘴巴, 一段不知道出於哪裡的文字, 一片不知道哪裡拾來的樹葉, 進了藝術家的手中, 全都是可以任意揮灑的材料.

當人們觀賞拼貼作品之時, 除了整體佈局以外, 圖面上的每一個碎片也帶有各自的生命, 七嘴八舌訴說著並不一定與主題相關, 甚至互相衝突的話語. 整體中的不協調, 解構後的再建構, 多種層次的涵義, 都是拼貼藝術中特有的趣味.

話說回來, 我並不是拼貼藝術的愛好者. 看著來源材質各各不同的東西擠在一起, 總是讓我感到混亂不安, 即使是大畫家達利的作品也是一樣.



這陣子因為工作上的關係, 開始研究現在Internet上最熱門的話題Mashup.

根據維基百科, Mashup原本是牙買加語, 意為破壞. 在電腦網頁設計的術語中, Mashup則是一種技術, 把來自不同網站得來的訊息, 集合在同一網頁上.

即使不知道Mashup的人, 大概也都看過或用過My Yahoo, iGoogle和Pageflakes. 只要申請這些公司的免費帳號, 就可將自己所選定的網站全部集合起來, 任意編排和組合, 設定的手續非常簡單直接. 只要瞄一眼mash up 過的網頁, 就可看到所有自己親手選定的組件: 電子郵件, 即時股票, 各大報的焦點新聞, 天氣預報, 星座運勢, 廣播節目, 影評書評, 聊天室, 最近的城市有哪些活動, 還可以加上幾個小遊戲.

基本上, 這就是一份依個人喜好所訂做的網頁剪貼簿.

Mashup能做的不只是網頁圖面上的拼貼, 也能直接擷取其他網站的資料. 比如說有人就寫了個程式, 從亞馬遜網路書店的資料庫中獲得書名, 然後做成一個文字遊戲. 其他如google地圖, 網路字典, 百科全書, 電影資料庫, 甚至拍賣網站的商品資料, 都可以不同的方式混合應用. 這些資料進入了另一個環境, 早已看不出本來面目, 卻因不同的組合而有了新的功能. 在這層意義上, Mashup的本質和拼貼藝術極為相近.

和拼貼一樣, Mashup所用的 “原料”常是外來的, 不同的是其電子化和即時性. 沒有人會有興趣去看昨天的天氣或去年的舊聞, 即時性是Mashup一個重大的優點. 但是當遠方主機的資訊被更新之際, 不管是絕妙好文還是垃圾文, 是諾貝爾得主還是狗仔隊, 全部都在同一瞬間湮滅無存, 被最新的內容所取代. Mashup活在當下的無常性格, 恰好與保存歷史而念舊的剪貼簿位居兩極.

雖然不太有人追究個人剪貼簿的版權, 但是在傳統的拼貼藝術中, 版權就一直是個引起爭議的問題. Mashup也因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 讓已經混亂不堪的版權問題更加嚴重. 當你準備使用Google, eBay或雅虎的資料來牟利, 也許該仔細研讀一下那些公司的法律條文.

另一個Mashup的特性是極度的個人化. 網際網路的用途是將訊息廣為傳播, Mashup卻不見得能讓人的視野更加寬廣. 雖然閱讀傳統報刊的人也會忽略某些版面, 總還是會有幾則不想看到的消息躍入眼簾. Mashup則做得非常徹底, 使用者可以選擇只加入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諸如 “伊拉克汽車炸彈又死了幾人” 的新聞, 則可以完全封殺眼不見為淨. 這讓我想起Paul Simon在 “The Boxer” 中著名的一段歌詞: “A man hears what he wants to hear and disregards the rest. ”

But what will he do if a man is given the freedom to choose only what he wants to see? 當人們能夠自由選擇自己所見的東西, 他們會只選自己想看的嗎?

然而這正是網際網路的特性. 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大拼貼, 無數的資訊在其中爭相吶喊, 爭取人們的注意. 要如何挑選這些資訊而不為其所限制, 就端看我們這些"網路拼貼藝術家"的智慧了.




網際網路至今已有十七年, 從一個只有電腦專家才知道的專有名詞, 變成每個人生活之不可或缺, 每天都有人想出更新鮮更有效的點子, 來加入這個看似沒有止盡的世界. Mashup只是其中的一個概念罷了.

雖然Mashup和它的Collage姊妹花一樣讓我感到不安, 我還是花了些時間製作了一個部落格集錦, 把自己常拜訪的幾個部落格都放上去, 從此不用周遊列國, 也能馬上知道這些部落格是不是出了新文, 或是自己的網站是不是有人留言, 相當便利.

如果有人想試做一個類似的網站集錦, 步驟如下:

1. 到iGooglePageFlakes 加入免費的會員. 可在拼貼中放入很多現成的網站如路透社, CNN, New York Times, Economist, YouTube 等, 還有很多好用的小工具. 可以drag and drop來調整版面.

2. 如果想加入其他的部落格或新聞網, 那些網站需要支援一種叫RSS feed 的標準格式, 要知道部落格或新聞網是不是支援RSS feed, 請在網頁上尋找一個叫RSS的連結. 如果你用的是Firefox 2.0 或 Internet Explorer 7.0以上的版本, 在瀏覽器的網址旁可以看到一個橘色的小方塊

3. 按在RSS或橘色小方塊上, 則會顯示該網站的摘要大綱. 把瀏覽器上的網址拷貝下來, 然後到iGoogle或PageFlakes去登入.

4. 如果是iGoogle, 按右上角的 “Add stuff” 後, 按“Add RSS feed” (應該在左邊最後一個選項), 然後把在(3)中拷貝的網址貼上去, 按 “Add”

5. 如果是Pageflakes, 按右上角的大雪花, 然後左邊會出現 “Add RSS feed”. 按入後, 把在(3)中拷貝的網址貼在Add Feed 的欄位, 按 “Get Feed”

6. Bingo 成功了! 請重覆1-5加入其他的網站


順便一提,  這個部落格文章的RSS Feed 是 http://www.livingelsewhere.com/lotuslee/index.xml , 也可按格主照片下面的橘色方塊. 

讀者留言的RSS Feed 則是http://www.livingelsewhere.com/lotuslee/comments.xml

Comments

看完這篇文章的感想是,你果然是做這一行的。

我覺得文章主題、敘述方式、遣詞造句等等不單反映出一個人的天性,也多少跟這個人受過的訓練有關。相對於其他同樣很長的文章,讀你的文章時我比較容易從頭到尾讀完,不會三不五時跳過一些段落。這也反應了我的個性及受到的訓練。

想想覺得很有意思。

hayashi:

其實寫這篇的時候有點擔心會太technical,可是我又不知道有什麼別的寫法.
如果我把程式碼貼上來,你會不會看得更津津有味? :-)

我現在甚少看程式碼,也不怎麼想看。

我指的是你文章述說的方式,條理分明,對我而言比較容易讀。至於主題是否technical,倒沒有多大關係。

日前看了齣戲
大概就是這種風格

不過這樣的戲有一定的危險在
要看導演是否高明呢

M30:

曾經在某個展覽裡看過Collage的電影,是把許多不同電影裡接電話的畫面剪接起來,看起來還蠻有趣的.

歡迎來留言.你推薦的餘生有機會會找來看的.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