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不度玉門關 | 主頁 | 西北之旅:意外的旅客 »

42 Miles

六小時,四十二英哩。

Bike New York 是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紐約市所舉辦的大型自行車活動。路線經過紐約的五個行政區,全程共四十二英哩(68公里)。當了多年旁觀者的我,終於升級成為參與者。(參考2007 年的舊文)

從一週前起,心裡就一直嘀咕著,天氣預報顯示五月四日是個春雨綿綿的濕冷日子。「如果下雨或太冷就不去了,因此感冒可不划算」雖然訓練了一個月,每次最多也不過騎上十英哩,一口氣騎四十二英哩還真是難以想像。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希望因雨取消,還是勇敢接受挑戰。 

早上起來一看,地上留有夜裡下的雨水,天色有些陰沉,風吹在身上還是涼涼的。但是我發現,好像找不到藉口了。 


出發點在曼哈頓南端,離華爾街不遠的Chamber Street。

環顧左右,年紀有老有小。有人一身專業賽車手的裝扮,也有騎協力車的,還有不少人挖空心思,在頭盔上裝飾著旗幟,飛機模型,啤酒瓶和小玩偶。

最酷的是幾個騎大型獨輪車的人。看到我們驚嘆的樣子,其中一個人笑著說:「這個其實騎起來和一般自行車沒什麼兩樣。」是嗎?我倒想看看他們等會碰到上坡時要怎麼辦。


「十,九,八,七…」主持人透過麥克風倒數計時,蓄勢待發的騎士們迫不極待跨上鐵馬,每個人臉上都充滿興奮的表情。連看守路口的警察們都面帶微笑,一副興致盎然的模樣。路邊的小樂團正演奏洋溢南美風情的爵士樂。這個活動與其說是一場競賽, 不如說是三萬名好事之徒的一場春日郊遊大會。


人實在是太多了,推著車子走了幾條街,距離才慢慢拉大。碰的一聲,有人爆胎,剛開始就爆胎也夠走運的了。

今天的街道是腳踏車獨占的世界。汽車都被擋在外面,偌大的馬路上除了腳踏車還是腳踏車。禮拜天一大早,人還很少,偶有幾個愛湊熱鬧的路人站在人行道上為我們加油。

車流時快時慢,我一邊小心翼翼避免和別車相撞,一邊好奇地看街上的商店招牌,以極緩的速度向後滑去。這裡是市政府,這裡是中國城,這裡是蘇活區…雖然街上到處擠滿了自行車,我卻奇怪地感到空曠而寧靜,好似看老式默片那種進入時光隧道的感覺。 

從來都不知道,忙碌喧嘩瞬息萬變的紐約市,也有這樣的一面。


向北穿過中央公園,哈林區,進入Bronx繞一小圈,然後回到曼哈頓沿著FDR公路南下,從Queensboro Bridge進入皇后區。

皇后區北邊靠河的Astoria 公園,是一個很大的休息站,設置了腳踏車修理站,流動廁所,還免費發放橘子香蕉和礦泉水。看著一大群熱心的義工,想起幾乎每個路口都有維持交通的警察,再加上許多橋樑公路因此關閉半天,這場活動所花的社會成本還真是不輕。

經過短暫的休息,繼續沿著河邊的小路前行。Astoria 聚集了許多希臘移民,有不少希臘字母的商店招牌,再往南,一棟天主教堂出現在路邊,這裡是有Little Poland 之稱的波蘭社區 Green Point。我們已經進入布魯克林了。

小小的磚房排列在道路兩旁,幾個小女孩興奮地向我們揮手,有些居民把收音機的音量開到最大,和街坊鄰居們一起坐在自家門口觀看穿流不息的腳踏車。原來努力踩著踏板的我們,還是週末社區「餘興節目」的一部分。

河邊有不少荒廢的工廠,還有二次大戰時製造軍艦的大型船塢,想當年這地方可是無比繁忙,養活了數萬名的愛爾蘭裔移民。大戰結束後大批工人失業,造成此處的落敗,一直荒廢至今。「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河對面曼哈頓高樓的對照之下,無人眷顧的船塢看來更加冷清。

更往南走,則是近年來湧入許多年輕人的Dumbo區,牽小狗的雅痞在咖啡館和個性商店間溜達,雖然隸屬紐約市,但頗有小城小鎮的閒適自在,路邊Pizza店傳來陣陣香味,吸引不少飢腸轆轆的騎士聞香下馬。


陰霾的天空透出一絲陽光,雲層漸漸四散,天氣竟然轉晴了。街角義工用擴音機喊話:「堅持下去!只剩九英哩,馬上就到了。」

大騙子,我在心裡嘀咕著。下一段是高速公路,不僅風大又有許多上坡,緊接是通往史坦頓島又高又長的Verrazano大橋。最後九英哩,其實才是全程最大的挑戰。而且我已經累了,每踩一下就感到膝蓋更加無力。

「我快騎不動了…」我一面喘氣,一面求救似地看著身旁的同伴。從這裡還可以搭地鐵回家,但是一旦上高速公路就難以回頭了。

「好吧,這次就到此為止。」同伴竟然爽快答應,大概我的表現已經大大超出預期了。

我們停在路邊一棟廢棄的大屋旁,脫下身上厚重的夾克。廢屋庭院裡的雜木長草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春日特有的青綠。不少騎士也選擇在此暫停休息,喝喝水,等待落在後面的同伴。

「就騎完吧,騎不動下來推車也沒什麼」也許是春陽的治療功效,短暫休息後,原本想要放棄的我,又找到了出發的動力。


BQE (Brooklyn Queens Expressway)是連接皇后區和布魯克林的快速道路,南下的線道為我們封閉,北上則正常開放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爬坡比上橋困難許多,橋樑的目的明確,只要往上爬到頂就好,高速公路雖然並不陡峭,但是一坡接一坡,又看不見到底有多長,簡直是沒完沒了。

所幸風不大,奮力向前之際,還有餘力嘲笑一下對面汽車大塞車的情景。然而沒過多久發生車禍,我們也被迫下車走路,於是出現自行車騎士和汽車駕駛們各據一方,隔著安全島面面相覷的有趣景象。

沿著海邊騎了一陣子,前方終於出現了此行的最高點:連接史坦頓島的Verrazano大橋。這座橋建於1964年,共長1.3公里,曾經是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懸吊式橋樑。

上橋的路其實不陡,但是很長,我越騎越慢,不過和我同樣以龜速上行的人也不在少數。到達頂點後停下車來,欣賞著好不容易掙來的紐約港灣海景,不禁暗自慶幸剛才沒有半途而廢。

上橋越辛苦,下橋就越痛快,在長長的坡道上滑行了很久才到底。橋的那一頭,就是全程的終點。


回曼哈頓的渡船上,大家都顯得疲憊而安靜。

真是個奇怪的活動啊。以前人類的勞力是極其珍貴的,現代富裕社會中勞力卻像是種多餘的東西,體力過剩的人想盡辦法藉各種運動來「消耗」掉自己的能量。

三萬人努力六小時的能量,搞不好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發電機呢。看著甲板上密密麻麻,穿藍色號碼牌的的腳踏車騎士,我腦中忽然出現這些人變成機器零件,努力踩著腳踏車「生產報國」的科幻場景。

狹小的曼哈頓島上,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就像一排巨人,從港灣的那頭無聲地瞪視我們。



後記:

旅程結尾還有個小小的插曲。

結束後搭地鐵回家,掙扎著把車子抬上地鐵出口的台階時,一串詛咒從身後傳來。

「前面那個F*** (消音) 慢吞吞的肥女人@#$…」

我好奇地回頭,說話的是樓梯下面某個穿著破爛西裝的男人,還弄不清詛咒是針對誰而發,就驚訝地聽到從來不口出惡言的同伴,狠狠地丟了一句三字經回去。

我恍然大悟,原來是罵我把路擋住了,可是從旁邊繞過就好了,有必要罵人嗎?男人三步兩步從我身邊趕出地鐵,還不忘回過頭來再說了句恐嚇的話。

好不容易把車子弄出地鐵,精疲力竭中,又為剛才的無妄之災氣惱不已。這時另一名騎士也把腳踏車從地鐵扛上來,微笑著看著我們。

我們一起推著車子走過馬路。「別在意,那個人失心瘋了。我和他坐同一節車廂,從上車起就不停指東罵西,剛才還真想乾脆把他推出火車呢。」
 
「你是說,」同伴的幽默感總算回來了。「相對於你在車上的二十分鐘,我們只不過有幸“享受”了二分鐘他的陪伴?」

暖暖的春陽下,我們大家都笑了。我現在只想趕快回家洗個熱水澡,然後好好睡上一覺。

Welcome to New York。


Bike New York官網
我的Bike New York 2008相簿

Comments

謝謝lotuslee與我們分享這場盛宴
我邊看邊讀給家人聽
好像也一起分享了

謝謝篤, 也謝謝你的家人這麼捧場. :-)

沒去過紐約以前,對那邊充滿了期待和幻想;自己住在那邊的時候,反倒沒什麼特別喜愛的感覺;在離開了以後,每次看到照片卻又忍不住的懷念。我還是比較適合當它的過客吧。

可惜我住那邊的時候不知道、也沒遇上這個有趣的日子啊。

唔,真是精彩的經驗
只能以馬拉松的狀況來「想像」一下
雖然一定完全不一樣

不過真的太厲害了
這樣騎法……

武藏野:

這個活動真的只是好玩的. 如果有人五月初來紐約旅遊, 我強烈推薦參加. 有專門租腳踏車的服務.

紐約市馬拉松的路線, 除了省略了downtown那段, 而且方向相反(以史坦頓島為起點, 中央公園為終點, 二十六英哩), 路線幾乎是相同的, 不過那是競賽性質, 當然也有很多插花跑好玩的人.

想到人家用兩條腿跑二十六英哩只花了二小時, 我四十英哩卻一共騎了六小時, 簡直就是沒得比. 嘿嘿.

仕凱:

怎麼說呢? 我前幾年本來也和你一樣, 覺得紐約市越住越無聊, 後來才發現這地方活動太多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和小城不一樣, 如果不開口問, 不會有人好心來告訴你去這去那. 真的需要很積極地去挖掘和參與,

以前我住在皇后區, 感覺比較像住在美國一般的郊區. 住在曼哈頓雖然貴, 要看表演或去餐廳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往返, 混到晚一點回家也無所謂, 比較容易感受到它的脈動.

每次看你寫的
就真的很想去紐約
尤其是公園或這樣的活動
真不知何時可行
也不知道時候真的去了還騎得動嗎?

我經常在你的文章裡感覺到溫度
這是讓我覺得很貼近的原因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