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閱讀
最近開始使用電子閱讀裝置來看書。
這二年來在美國,電子閱讀裝置如雨後春筍般興旺起來。 電子閱讀真正起飛,是網路書店龍頭Amazon.com推出Kindle之後的事情, 早期Sony也有類似的產品,但是一直因為缺乏出版支援的關係無法做大。當Amazon以強大的市場佔有率敲開出版商緊閉的大門後,別家公司也紛紛跟進搶食這張大餅,其中的超級巨星,就是蘋果電腦的iPad.
之前曾短期試用過Kindle,但是那時Kindle的使用界面並不好用,當時還在部落格裡評論說:「如果是蘋果電腦的設計,結果會好很多」沒想到話才說完一年,蘋果電腦果真推出了iPad.
iPad 剛出來的時候,我並不是第一批跑到Apple Store排隊搶購的人。主要的原因是iPad雖然使用和iPhone相同的作業系統,竟然捨棄了繁體中文輸入,對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事情。
但是等了二個月以後...
不小心看到了iPad上的電子書 The Elements。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學元素參考書,卻因為多媒體的呈現變得生動活潑。隨手點在週期表的任何一個元素上,不僅能看到元素的原子量、晶體結構等特性,還有元素的動畫:比如說金屬銅的介紹裡,手指滑過中國式的青銅龍鑄像,3D小龍就在螢幕上滴溜溜旋轉起來。
這讓我想起哈利波特的世界裡,報紙照片上的人是會動的,栩栩如生對著讀者揮手微笑,如今魔法就出現在眼前,怎麼忍得住不掏出腰包...
於是我也加入了iPad使用者的行列。
***
在這裡大略介紹一下iPad。
iPad是一台多功能超薄電腦,不只能用來閱讀,更可以上網、看email、玩遊戲、查地圖、文書處理,只差沒有電話或相機的功能。和iPhone一樣,iPad沒有鍵盤和滑鼠,必須靠手指在觸摸式螢幕上指指點點,也可以用兩指來放大或縮小局部的畫面。
除了螢幕較大(9.56吋)外,iPad常給人「不過就是大一號iPhone」的印象。平心而論,iPhone的設計難度的確比較高,不但概念創新,小小的機體中還要塞入那麼多的功能,而iPad就只是沿襲iPhone的架構罷了。但以閱讀書報而言,iPhone手機的螢幕太小,眼睛吃力不說,光翻頁就累死了,iPad的出現正好補足了這個空洞。
以下是使用iPad五個月後的閱讀心得。
***
iPad和一般電腦很大的不同是:它的尺寸和重量都和一本書差不多。
彩色顯示螢幕,十小時以上的電池壽命都令人滿意,美中不足的是iPad的螢幕非常明亮,乍看之下對比強烈很吸引人,但是看久了眼睛會不舒服,加上鏡面螢幕反射陽光,很難在室外使用。好在這兩項缺點,在貼上一層不反光的透明保護膜後,就能獲得改善。
由於是觸摸式螢幕,iPad上看書是用手指來「翻書」的,翻頁時還可看到書頁捲起放下的動作(當然是電腦模擬動畫啦),感覺更接近紙本,附加功能如調整字型、查字典、電子書籤、劃線和作筆記等也還算好用。
書源方面,網路上有很多版權過期的文學名著可免費下載,像是Google Books就號稱有130,000,000本書,其中有不少可以在iPad上閱讀,只不過Google Books是掃描檔,影像不清晰也無法搜尋字句,閱讀品質不是很好。近來Google和Apple的關係緊張,短期內Google大概不會為iPad設計專有的應用程式。
付費的網路書店中,蘋果本身經營的iBooks書店書目不算豐富,但是iPad也支援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亞馬遜書店裡已經擁有七十萬冊電子書,其中囊括了大部份的新書,購買之前都可先行下載試讀。
價格方面,剛出版的新書,電子書的價格比精裝本便宜許多(五折到六折),但是老書的電子版往往比紙本還貴,讓人弄不清定價的邏輯在哪裡。
中文書方面,網上已經可找到不少中文古書,包括二十五史和紅樓水滸西遊等等,只要是pdf或epub檔都可以上傳到iPad上閱讀。只可惜目前還沒有中文的電子書店,我每年定期從台灣把書扛回紐約的動作,恐怕還要持續一陣子。
說到電子書的格式就令人困惑了。目前電子書格式繁多,但是沒有一個大家依循的標準。亞馬遜賣的書要用Kindle應用程式、蘋果賣的書則要用iBooks應用程式才能閱讀,彼此不能互通,造成使用者的不便。相信(也希望)這種混亂的情況,不久後能在出版商和書店的協調下得到解決。
***
除了書籍以外,報章雜誌也紛紛在iPad上發行,包括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讀者文摘等等,就連國家地理雜誌全彩跨頁的攝影照片,在iPad上也一樣絢麗奪目毫不遜色。
照理來說,過期淘汰的雜誌應該比較適合電子化,但是目前大多數雜誌只是把紙本原封不動電子化。雖然得以保存原貌,但是不改版的話,iPad的尺寸實在容不下五花八門大小不一的雜誌版面,看圖片還好,讀文章則需要不停放大才能看清那些小字,嚴重破壞了閱讀雜誌的樂趣。
如果常常需要閱讀電子文件,那麼iPad倒是相當不錯的工具。付費應用程式讓使用者可以在pdf上徒手劃線、塗改或作筆記,又不會破壞原本的電子檔,搜尋索引也還不錯。有位大量閱讀論文的朋友買了iPad,就單單為了這項功能。
不少人在iPad上讀樂譜,小iPad可以輕易裝下交響樂總譜,一邊讀譜做記號,一邊還可以聆聽音樂的電子版演奏。野外仰望夜空,卻看不懂星星的方位,沒問題,只要iPad在手,GPS功能可以自動偵測經緯度,按照時間顯示所在地星座和行星的相對位置,給你上一堂天文課程。
iPad非常適合用來看電影。尺寸大到可以看到清楚的畫面,又輕薄短小到可以隨身攜帶。雖然它不能播放DVD,但是透過無線上網,看Youtube、Netflix(網上租片服務)都很方便。不論是進廚房看烹飪教學,還是躺在床上看電視影集,小iPad搖身一變,就是台個人影視中心。
iPad非常適合用來看電影。尺寸大到可以看到清楚的畫面,又輕薄短小到可以隨身攜帶。雖然它不能播放DVD,但是透過無線上網,看Youtube、Netflix(網上租片服務)都很方便。不論是進廚房看烹飪教學,還是躺在床上看電視影集,小iPad搖身一變,就是台個人影視中心。
現在的數位書籍不過是顯示文字,並沒有充分利用電子媒體的多元性,然而假以時日,說不定能激發藝術家和作家們的靈感,在電子平台上開創融合文字影像及聲音的嶄新形式。
***
說到這裡,你也許會問:難道iPad是台全能的電腦嗎?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認真想用iPad來做點事,很快就會發現處處掣肘:缺乏檔案管理系統的iPad,傳送文件只能透過email,打印文件更加麻煩。一般電腦最基本的功能,在iPad卻都得拐彎抹角才能達成。
iPad有處理文書、製作試算表、畫圖等應用程式,但是無觸感的「軟式」鍵盤難以打出長篇大論;想要塗鴉,手指控制的精準度又和滑鼠或數位筆相差太多。
專精於產品設計的蘋果電腦,怎麼會設計出個中看不中用的產品?或許蘋果電腦對iPad的定位,根本就沒打算讓它成為一個「做事」的工具。
換句話說,iPad設計的目的,並不是讓市面上又多了一款功能齊全的輕型電腦,而是把「電子消費平台」的概念帶入市場。消費的則是網站、音樂、遊戲、書報、影片種種被大家稱為「精神糧食」的產品。
是的,我們正在見證從印刷術發明以來,又一項人類知識傳播的重大變革。
這樣看來,這個小小的電子裝置,的確有著不容小歔的企圖心和潛力。就算iPad失敗了,它所帶起的電子化趨勢也不會就此停止,傳統的出版業很可能就在無影無形又無遠弗屆的數位攻佔中,逐漸凋零。有朝一日,我們習以為常的紙本書或許會變成博物館裡的古物展示。
數位出版有許多好處:節省紙張、便於攜帶、傳送方便、又沒有庫存的問題。但是它真能取代傳統的書本嗎?
或許是因為自己太執著於書本的形式,或許是電子書的設計還有不到之處,讀著沒有紙張的書,感覺就是不太對勁。參考書或偵探小說還無所謂,但是細膩的文學作品字裡行間令人咀嚼不盡的質感,似乎也隨紙張的消失而不見,電子媒介「讀過就算」的特性,更讓我提不起勁來回味已經讀過的章節。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久遠以前,印刷術剛發明時,捧著手抄書不放的那些人們,是不是也曾徒勞無力地發出同樣的感歎呢?
Comments
我也還在思考到底要不要投資一個,對於讀書來說,還是向妳說的,紙張的感覺很重要。可是在寫PROJECT,構思過程中會經手各式各樣的文章,如果電子版的每一篇也都能留下HIGHLIGHTER的痕跡的話,要查閱可是方便很多。哈!當然這些事情我的MBA也都做得到就是了,大概這也是我一直還在想的因素吧。
Posted by: 聚水藏風 | October 28, 2010 05:12 AM
目前iPad做得到的事,在所有的電腦上都做得到。好處是它的使用界面(運用手指而非鍵盤滑鼠)直覺而直接,顛覆了傳統電腦的做法。再加上它實在很輕便,塞在皮包裡就可以帶出門,我覺得還是蠻值得的,不過我猜ㄧ年內大概會有更新型的出來。
我本身也用iPad讀技術文件的pdf檔,用的是付費的應用程式iAnnotate,bookmark、highlight 和檢索都蠻好用的。
Apple很快就會出iPad的新作業系統(iOS4),屆時應該有簡單的檔案管理系統和繁體中文輸入了,如果要買可以再等ㄧ會兒。
Posted by: lotuslee | October 28, 2010 09:02 PM
謝謝情報!其實我還希望他可以再輕一滴滴!
Posted by: 聚水藏風 | October 28, 2010 10:37 PM
印刷使閱讀普及
手抄書是貴族和富家才能有的
我看古代婦女工做的書裡有一項介紹到寫蠅頭小楷的婦女
抄一部書要五千金(我忘了是哪一部了...)
令人咋舌
真是高貴又昂貴
印刷品還可以看個好幾年吧
到時候紙本的只好到舊書攤去了
Posted by: 篤子 | November 3, 2010 09:54 AM
說到手抄書。
在歐美博物館看過中世紀的手抄書,上面貼滿金帛,顏料用寶石磨成,極奢華之能事,那時大概都是珍藏在修道院的圖書室裡吧。
也有窮人的手抄書。龍應台的大江大海裡曾提到ㄧ個故事:大陸淪陷時某位老校長帶著師生逃難,唯一的教材就是ㄧ本古文觀止,為避免遺失學生不僅要互相抄寫,每個人還得背上三十篇...
在這個電腦時代,別說抄書,就連寫字都已經式微了。經常在電腦裡打了上千個字,往往ㄧ整天卻不曾拿過紙筆。
有人說反正內容是ㄧ樣的,寫字打字不都ㄧ樣。我卻覺得紙筆電腦雖然只是工具,也會在無形中改變使用者的習性和思考方式。電腦化雖然是趨勢,是好是壞就見仁見智了。
Posted by: lotuslee | November 3, 2010 11:09 PM
是呀,寫字是種慧心、是神聖的
小兒(男的那個)寫字太醜,我有時會要他擦掉重寫,他會哭
帶去給小孩神經科看時(因為別的原因)神經科醫生說幹麻要求那麼多
反正以後都是打字了...
雖然說的很有道理(要我不要要求孩子太多)
但我還是很想不開
寒暑假送去學書法,硬筆字(自己教不專業而且會生氣)
每週有六-八小時(就是在那裡老師教,孩子寫字)
一個暑假學費也要上萬元
但仍覺的很值得
我覺得寫字好像孩子的化妝(因為中小學還是靠手寫的字)
把妝化好
心裡也自信
Posted by: 篤子 | November 4, 2010 01:55 AM
iPad 年底要在台灣正式推出,我還在等看資費,不過應該是會要買進一部
雖然我仍然愛紙本書,但是有這到國外可以帶多些書來打發時間
中文書因出版社觀念問題,所以短期內,可能電子書不太可能像外文書那樣,不過我想它們勢必會投入電子書市場,對我而言,我也接受看大陸那些盜版或無版權的電子書,反而會因為先看了電子書內容而來決定是否要買紙本書收藏
Posted by: 熊熊 | November 11, 2010 02:07 AM
熊熊:
小心喔,聽說因為太多水貨,現在iPad過中國海關要交美金100元的稅,就算是自用也ㄧ樣。如果是真的就太不合理了!
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0/10/20/have-an-ipad-china-customs-says-pony-up/
http://www.echinacities.com/china-media/have-you-declared-your-ipad-avoid-unnecessary-customs.html
Posted by: lotuslee | November 11, 2010 09:23 PM
牽涉到中國的事物都會變成很不合理
譬如說前陣子美國逮到一台貨機,裡面有爆裂物
所以中國就規定所有進出中國的貨物都要全部檢驗
從中國寄出都需要登記更仔細更繁瑣
運費也調漲
因此我公司從上海辦公室寄新加坡公司的文件,就要公司會計去快遞公司,才能一起填好報關單的附件,然後快遞公司還說不能確定抵達時間,因為要看海關的檢驗如何
就一袋紙,也視作一般商品這樣搞,哀
Posted by: 熊熊 | November 12, 2010 06:13 AM
我現在看雜誌幾乎完全看電子檔了
原本還想抵抗電子書兩三年
現在看過lotuslee的評析
不知道現在還能不能抵抗一年
Posted by: 小風 | November 21, 2010 09:24 PM
小風
中文電子書現在還不太多,Apple 網上書店有ㄧ些中文書,大多是古書,編排混亂錯字連篇,實在難以閱讀。中文電子書店顯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還有就是蘋果今天終於出新的iPhone/IPod/iPad作業系統iOS4.2了,總算可以在iPad上打繁體中文,還有不少新功能。可以上蘋果網站看看。
Posted by: lotuslee | November 24, 2010 01:42 AM
LOTUSLEE好
不好意思再打擾一下
以您或是朋友之間使用Ipad的經驗
一個月花在買應用程式.音樂.電子書類
基本的花費(預算)大約的區間是多少呢?
Posted by: 小風 | December 1, 2010 09:34 AM
預算啊?難倒我了。我是那種花錢沒預算的人啊。
剛開始的熱潮過去以後,我就比較少下載應用程式了,下載也大多找免費的。我的音樂是從自己的CD轉成,完全不上網購買音樂。所以花在程式或音樂的錢很少。iTunes Store的應用程式大多很便宜,從USD$0.99到$1比比皆是。至於哪些應用程式較好,可以參考以下評鑑
http://gizmodo.com/5507569/gizmodos-essential-ipad-apps
http://www.pcmag.com/article2/0,2817,2362572,00.asp
我花費較多的是電子書和雜誌。amazon電子書ㄧ本大多美金十元左右,也有不少免費的,每個月總要買二三本。我訂了三份雜誌,售價參考http://www.zinio.com。
Posted by: lotuslee | December 2, 2010 12:32 AM